封面新闻记者 刘虎 杜卓滨股票配资选股
9月的蓬溪赤城湖,游鱼跃水间藏着别样期待——“2025川渝垂钓公开赛”即将启幕。湖畔围栏边、码头台阶上,每天近百位群众自发赶来“监工”,紧盯浮具铺设、绿植补种。在他们眼中,这不只是一场比赛,更是一座城的骄傲与期盼。
赤城湖
据统计,截至9月24日,报名参赛的外地选手超500人,比赛日预计带动游客上万人。
这场全国性赛事,不仅是赤城湖生态治理的“验收场”,更揭开了蓬溪县的发展密码:以《本草纲目》历史为魂,杏鲍菇产业为翼,借“文旅+”战略激活生态、文化、产业联动效应,书写农文旅体康深度融合的新篇章。
县城迎来全国赛事
每天近百人自发“监工”
9月24日下午,赤城湖湛蓝的水面上点缀着朵朵白云,远处唐式古建筑在山林间若隐若现,阵阵微风吹过,有鱼儿跃出水面,溅起不小的浪花。
赤城湖将举行垂钓比赛的消息,早在9月初,便开始在群众中流传,让不少钓鱼爱好者和市民期待不已。9月6日,蓬溪县官方公众号发布“养生养心赤城湖,2025川渝垂钓公开赛即将开赛”的消息,证实了这一传闻。
赤城湖
站在岸边放眼望去,靠近城区一侧的码头上,人来人往,有不少人或倚在湖边的围栏上,或坐在码头的台阶上,看着湖上忙碌的工作人员。
“从9月初听说要办垂钓赛,我每天都来看看进度。”家住赤城湖附近的居民王大爷,手里攥着扇子,目光盯着工作人员:他们正忙着铺设钓鱼专用浮具,岸边的观光道则在进行最后的绿化补植。
这样的“围观者”,在赤城湖每天有近百人。“他们是不要工资的‘监工’,也是最较真的‘评委’。”赤城湖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笑着说,自从9月6日蓬溪县官方公众号确认赛事消息后,湖畔的“监工队伍”就没断过,大家比工作人员还关心:浮台稳不稳?景观美不美?能不能让外地游客记住赤城湖的好?
蓬溪县城照
这份较真,源于赤城湖在几代蓬溪人心中的特殊分量。
“它不是天然湖,是1985年全面竣工的人工水库,却是四川唯一毗邻县城的中型水库,更是80后、90后的童年乐园。”赤城湖管理中心负责人李汶劲说。秋意初显,天气仍闷,他一早便守在湖边,既要盯筹备进度,还要查安全生产。他说,县委、县政府始终秉持“大保护、微开发、巧利用”的原则推进各项工作,而群众的“监工”,恰好成了生态治理的“额外保障”。
如今的赤城湖,既有“川中明珠”“蜀中西子”的美誉,也承载着“养生养心”的新定位。“我们想借这场赛事让更多人看到赤城湖的生态之美,更希望这份关注能长久延续。”李汶劲说,未来赤城湖将继续以生态为基底,成为蓬溪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名片。
如今的赤城湖,更将在9月30日至10月8日的水上嘉年华活动迎来高光时刻:艺术滑水特技展示将由世运会女子尾波滑水自由式冠军领衔;热气球临湖升空,将打造蓬溪首个全年龄段低空打卡点;千人齐聚的“山水之约”主题歌会和川渝名家坐镇的户外脱口秀小剧场等精彩活动,将让游客从白天到夜晚,沉浸式感受赤城湖的活力。
440年历史“活”起来
从《本草纲目》到城市文旅名片
在蓬溪,《本草纲目》与李时珍的故事被当地人反复提及,用作城市的名片,而当地人提起这段历史时,也总会带着自豪——这份自豪,有扎实的史料为证。
史书记载,明朝万历年间,李时珍之子李建中在蓬溪任知县(1575年至1585年)。《本草纲目》从1573年开始编撰,到1578年上表成书,共历时六年。后李建中以“蓬溪知县”之名上报朝廷为李时珍请封,1582年李时珍受“敕封文林郎蓬溪知县”。
蓬溪白塔
440多年后,蓬溪人重新发掘这段历史,将“本草纲目诞生地”印在城市标语里,贴在公交站台、公园围栏上,让历史故事成为城市的“文化身份证”。
今年7月,在遂宁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上,蓬溪县委书记黄亚军在参会笔记中写下:“打造‘本草纲目诞生地、养生养心赤城湖’文旅IP”;8月,蓬溪县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目标:到2026年,让这一文旅品牌知名度初步打响。
“不是简单喊口号,而是要让文化遗产‘活’起来。”蓬溪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祎表示,未来将通过打造《本草纲目》主题研学路线、开发中医药养生体验项目等方式,把“本草”文化融入文旅体验,同时推动农业、文化、旅游、体育、康养的深度融合,为“文旅融合知名县”筑牢产业根基。
值得一提的是,此次水上嘉年华活动也融入了诸多“本草”元素:芝溪837・诗酒文创街区推出的“生态全鱼宴”,以鲜活的生态鱼为基底,搭配本地食用菌、本草药材,让游客在味蕾间感受“本草养生”;望湖集市的诗词楹联展和摄影展,则以文化作品为载体,串联起“本草”历史与赤城湖生态之美。
“我们有着全国六分之一的销量”
百业+文旅,杏鲍菇正在打头阵
在蓬溪的农文旅体康融合版图中,食用菌产业是当之无愧的“先行者”,而杏鲍菇则是其中的“明星产品”。
“四川人每吃三根杏鲍菇,就有一根来自蓬溪!”蓬溪县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综合办主任唐小英的话,道出了当地产业的硬实力:这里的杏鲍菇产量,占全国六分之一、全省三分之一,食用菌种植总面积近4000亩,2024年食用菌年产量16.6万吨,综合产值近40亿元,带动50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。
采割杏鲍菇
但蓬溪的野心不止于“产量冠军”,更在于让“食用菌”成为文旅融合的“桥梁”。
“我们要做‘文旅+百业’‘百业+文旅’,食用菌就是最好的切入点。”蓬溪县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综合办主任唐小英介绍,当地正整合农业主题公园、省级休闲农庄、特色产业乡镇等资源,把“食用菌”元素搬进乡村旅游:开发“全菌宴”“菌汤滋补火锅”,让游客品尝新鲜菌菇;设计蘑菇造型的文创产品,让“蓬溪杏鲍菇”成为伴手礼;规划建设“菌博园”,实现“参观+研学+采摘+烹饪体验”一体化,未来还将配套花卉集市、水岸民宿、蘑菇水乐园,让游客“来了能玩、玩了能住、住了想买”。
工作人员查看黄色金针菇长势
如今,蓬溪的“菌文旅”已初见成效: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,带动周边餐饮、住宿、土特产销售等三产收入近200万元。就连今年“川超”期间,网友都自发用AI制作“杏鲍菇军团”为遂宁球队助威——这份产业与情感的共鸣,正是蓬溪“百业赋能文旅”的生动注脚。
从赤城湖的生态赛事,到《本草纲目》的历史活化,再到杏鲍菇的产业融合,蓬溪正以小切口撬动大发展股票配资选股,让“养生养心”的城市气质,渗透进每一处生态景观、每一段历史故事、每一个特色产业里。(蓬溪县委宣传部供图)
网配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